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10

22

2022

林下的艷綠鳥巢,高經濟山蘇遍滿整山頭

樹幹上、岩縫中,陰濕的山林間四處能見山蘇(鳥巢蕨)的蹤影,那是台灣普遍的野生蕨類,一叢叢恰似鳥巢般的植株盛裝著一窩的喜悅,從上葉嫩芽處清脆折下,片片綠金是不少山區農民賴以維生的作物。

山蘇採收後得於籃中排放整齊才能便於交貨。

手中收成的工作沒有停下,山蘇園的女主人袁秀霞說道:「採山蘇一定要趁早,如果採下後還讓太陽曬過,除了很快蔫去(枯萎),也容易產生苦味。」片刻時間就摘滿了好大一籃,年邁七十好幾的老夫婦有默契地一面採收、一面整理,趕著新鮮得送達鄰近的餐廳,倆人慣性將扁籃塞的扎實,滿滿的心意不必秤量都知肯定超過十斤一籃的規格。

檳榔產業興起,林下經濟隨之萌芽

70年代隨著產業變遷,檳榔因為省工、利潤豐,大舉取代了許多原有的山區作物,而嘉義縣中埔一帶也不例外,過去的竹林、果園轉作成滿山頭的檳榔,大面積的種植更曾經成為全台栽種面積最廣的鄉鎮。而林宗儀也同樣是在此一年代搭上了順風車,隨著豐厚的經濟收成讓種植版圖不斷增加,林下不時長出的野菜也開始讓他動起了額外收益的腦筋。

林宗儀夫婦於檳榔樹下種植山蘇,創造林下經濟收益。

當時在中埔尚未有人視山蘇為經濟作物,林宗儀天真認為:挖取山中的植株便可以零成本的方式大量繁殖,沒想到起初都還有一斤200元的高額售價,幾年後卻發現帶有苦味的野生品種並無法在市場中生存。後來不斷尋覓下成功引進兩千株不苦的品種,在深入繁殖甚至分株給鄰近農友下,才有了今日的遍滿山頭。

省肥省藥壽命長,山蘇的隱藏高經濟價值

有別於平地多以黑網覆蓋減緩日照,中埔山區因為地形與氣候優勢,陰涼潮濕的樹蔭下成了山蘇舒適生長的自然園地。袁秀霞表示:「過去山蘇價格好時一斤高達兩百多元,兒子從小都以收成山蘇作為零用錢來源。」過了二十多年的今日,雖在通膨下市場價格還是維持一斤兩百元,但相較於其他蔬菜的波動,仍以算是穩定的高經濟價值農產了。

鮮嫩的山蘇在餐廳裡總能受到饕客的喜愛。

當談起山蘇的壽命,林宗儀更是一派輕鬆地表示:「這些都從民選總統(1996年)種到現在,也都還沒翻新過,我也不知道還能長多久。」由於本身病蟲害也少,基本上都無需噴藥;且因具備附身植物的特性,對於有機肥份及土壤的需求並不高,甚至在檳榔樹下還能作為水土保持的功能。袁秀霞也發自內心地說道:「平時其實除了要除草,它(山蘇)算真的很好顧呢!」

熱炒店的紅牌星,採收仍見缺工問題

將山蘇視作經濟作物的發源應是來自於花蓮的原住民部落,山產蔬菜也在近代成為了東部的在地特色。根據110年行政院農委會統計,全國90%的山蘇產於花蓮及屏東,而僅佔2.3%的嘉義縣則高居第三位,可見其在市場上的稀有性。80年代至今,山蘇一直都是山產熱炒店的熱門菜色,近年也因植栽體驗興起,有別於食用性品種,以盆景為目的的需求趨勢也正大幅成長中。

110年各縣市山蘇收成量統計(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

但雖說山蘇的種植算是容易,但採收的勞力卻仍屬密集,每一片嫩葉都得親手摘取,老夫婦熟練地包辦了採收、裝籃、送貨等工作,但放眼望去近三甲的種植面積,在這個缺工的大環境下,僅憑兩人每日的收成量是極為有限,林宗儀認為:「能採多少是多少,頭上的檳榔都包給人做了,樹下這片山蘇作為養老夠了啦!」

袁秀霞總是得趕在太陽直曬前完成採收工作。

靠山吃飯了大半輩子,身為三十年老鄰長的林宗儀也在這一屆選擇交棒給鄰居,如同放下了生計的重擔,期許這片山林能在傳承後繼續生機盎然。

參考資料

農漁生產地圖-山蘇。行政院農委會。https://reurl.cc/bEM4L3
我國山蘇產業的現況觀察與願景(2015)。徐嘉君。林業研究專訊,22(1)。

延伸閱讀

籐寮竹業興衰,檳榔園中的野生桂竹筍

回到文章列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