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06

01

2022

籐寮竹業興衰,檳榔園中的野生桂竹筍

充足的陽光灑落林間,眼前的綠蔭盎然由整個山頭的檳榔樹與原始植被交錯而生,為了尋覓當季、在地、新鮮現採的桂竹筍,我們穿著雨鞋跟隨陳祝卿走進山林,也許是山中氣候涼爽的緣故、也許是太迫不及待吃到鮮甜的筍子,即使走在佈滿石礫的陡坡路上,也不自覺地跳起了輕盈的步伐。

通往竹林的道路,是為採收檳榔而開闢。

從桂竹到檳榔,記憶中的竹林盛況

位於嘉義縣中埔鄉山區的籐寮仔聚落,曾經在民國四零年代是造紙重鎮,山林中九成以上居民皆是仰賴竹業生活,當時桂竹的用途除了造紙,另一部分則用於國內建築、傢俱等需求,陳祝卿憶起童年時祖父的紙廠,近十甲面積的桂竹林,每天都能看見工人們搬運著350斤以上的桂竹在山林間移動,猶記當時為了到村外讀書,有時還得爬上載滿竹子的卡車上,搭著順風車一路顛簸,只為省下步行下山的時間。陳祝卿對於過去回憶都仍記憶猶新,我們也一邊聆聽故事、一邊想像起曾經在山中的一切盛況。

籐寮聚落中位於一鄰的造紙廠遺跡(照片由林書筠老師提供)。

前往竹林的路並不好走,陳祝卿一邊清除著掉落的檳榔葉,一邊解釋道:「五零年代塑膠產業出現後,竹業就逐漸被取代了,加上造紙用的石灰嚴重污染河川生態,在環保意識抬頭以及檳榔產業竄起之後,附近竹林就都一口氣轉作了。」祖父的造紙廠歇業於民國53年,因為當時檳榔省工、價錢好,因此家族決定將大面積竹林轉作,山中多數居民也因謀事不易而選擇移居,曾經的繁榮聚落便慢慢沉寂了下來。

山產桂竹筍,收成搬運靠體力

清明前的大雨,讓我們見識到「雨後春筍」的真實景象,茂密的桂竹林像是來到中國武俠片的現場,眼前隨處是等待採收的桂竹筍,細長的筍身包覆著深褐色的外殼,只要彎下腰便能輕易從根部折取,清脆「啵」的一聲,更是充滿著療癒與滿滿成就感。

雖說能輕鬆折取,但還是得兩手並用。

陳祝卿分享:「以前整片山頭的竹林,時而也會有採筍商人背著大袋上山收成,一面採收、一面去殼,減輕筍殼的重量才能背得更多。」當時從事搬運竹材或竹筍工作的,也包含了居住於附近的婦女們,扛著重達200斤(約120公斤)以上的竹子得步行至少一小時的陡坡山路,為分擔家計,咬著牙也得做下去,因此陳祝卿也笑說:「山中的女人別亂惹!」

乾枯的檳榔葉纖維也可作為綁筍的天然繩子。

依山傍水,順應生態的山中生活

採收後的桂竹筍因為難以保鮮,在下山後必須立即殺青燙水處理,以避免苦味產生,也因此市場上多是以煮熟之袋裝形式販售。每年三至五月是桂竹筍的盛產期,陳祝卿家中僅存不大的野生竹林,原始生態極為豐富,平時無需多加施肥或管理,每逢筍季卻都仍能豐收,收成數量足以分享給親友與自家食用無虞。

細長的桂竹筍採收下山必須馬上滾熟,避免苦味產生。

仍生活於聚落的長輩們見證了山中產業的興衰,當時扛竹的女力士們隨著歲月而駝下了背彎,偶爾至野生竹林裡挖些山筍、採些野菜,燉起湯來便是一鍋鮮甜,那是山外人不會懂的美味,順應著動、植物的作息,生活的步伐也依著山林而慢了下來。

回到文章列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