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03

11

2022

捧在手心的嬌貴,細心呵護種得鮮甜好蘆筍

冬日的陽光不是太暖和,灑落在綠油油的蘆筍林中卻是剛剛好的舒適。植株隨著微風在田中搖曳,農民像是在照顧新生兒般,輕巧地將倒出圍繩外的枝葉扶正,深怕一個粗魯就傷及嬌貴的孩子。而蘆筍冒出的時機,必須待鮮綠的植株由淺轉深的成熟狀態後,便會如雨後春筍般日夜不眠地冒出。

種植蘆筍耗時又費工,八成須仰賴進口

蘆筍(Asparagus officinalis)又名石刁柏,食用部分為其嫩莖,是一種比須細心呵護的作物,敏感的表皮如果指甲稍微刮傷就會形成傷口,嚴重的話甚至會就此停止生長。

綠油油的蘆筍林,是農民細心呵護下的寶貝。

每年三至七月是收成的季節,此時的農民必須天天收割,才能趕得及蘆筍生長的速度,且因蘆筍若照射過多陽光,會影響其鮮脆的口感,因此農民都得趕在太陽升起前就完成所有採收工作。從育苗、修枝一路到採收,都必須倚靠完全人工照顧,因此一位農民能種植的範圍至多兩分地,費時耗工的過程在缺工的大環境下,也便是國內八成蘆筍需求都必須仰賴進口的最大原因。

邱繼荔向我們示範蘆筍採收時所使用的省力工具。

66蘆筍的創辦人邱繼荔也向我們示範採收的流程,坐在小採收車上,倚借著四輪的輔助,彎下腰便能割取藏在密佈枝葉林下的蘆筍,他也分享:「植株通常會落在120至160公分左右,保留的高度及密度會因農民的栽種習慣及生長環境而有所不同,像是(台南市)西港里因為風大,植株會維持在較矮的高度,而在溫室內因為不受風吹雨打影響,則會讓植株保留較高。」

友善共存,才能種出安心好蘆筍

蘆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健康的植株一般可收成五至六年,一年至多兩收,通常在修枝時會保留其中幾枝較粗的作為母株,其餘過細、過密的枝葉都必須除掉,才能避免分散母株養分,母株越健康便能長出越漂亮的蘆筍。而收成幾年後的「老欉」在剷除後不得連種,必須輪作地瓜、南瓜等其他作物,才能有效恢復土地養分。

剛種植幾個月的蘆筍植株,仍在等待成熟的那刻。

沙壤土適合蘆筍生長,盤根要夠大才能抓取土壤中的水分,邱繼荔提到:「蘆筍既愛水也怕水,平時需要在田畦間放水灌溉,當遭逢大雨時,最怕就是田畦頭尾被豪雨沖刷導致芽盤外露。」芽盤是指埋於土壤中的地下莖,一但外露就容易受病菌感染,尤其隨著風雨作為媒介,更會加劇病菌散播的速度。

談及最令人頭痛的病、蟲害,以「莖枯病」對蘆筍的危害最甚,起初會於莖部產生褐色斑點,接著將局部擴散至全株,使得枝葉如同被火燒過般枯黃,其散播速度極快,一但感染就必須連根拔除,並帶離田間以免再次傳染。至於總是喜歡在蘆筍最精華的部分咬一口的調皮害蟲,邱繼荔則分享了近年友農友會在溫室內養雞禽共生的友善做法,以生物防治的方式來消滅害蟲。

染上莖枯病的蘆筍植株,莖與葉已開始轉黃。

蘆筍好收成,得用勞心勞力換得

市面常見的白蘆筍、綠蘆筍取決於在生長時是否照射到陽光,而採收的長度也會影響售價,通常16公分以內稱為「花仔」,口感鮮嫩免削皮,16公分以上則稱為「筍仔」,莖較粗長且需削皮,兩者在不同料理上各有需求,因此在清晨採收後,通常還得以人工加以選別。

細心呵護的友善蘆筍與粗放耕作的飼料玉米。

時常有人會說種蘆筍很好賺,一小分地就能連續收成多少年,但其實不然,那是因為農民每天細心照料的人力成本都不曾算入,尤其貼近地面連日採收的高重複動作其實對農民的腰部也是一大負荷。當我們來到蘆筍田,看著鄰田粗放種植的飼料玉米,天壤之別的勞力投入也成了一幅有趣的對比。

延伸閱讀

堅持初衷,不忘初心,66蘆筍的安心農業經營學

回到文章列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