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11

02

2021

秉持對土地的熱忱,打造魚蝦友善養殖生態鏈

1980年代,台灣曾以「草蝦王國」揚名國際,年產量高達8萬公噸,幾乎佔比全球的一半,當時領先世界的人工繁殖與養殖技術也成為了國外爭相學習的典範。但好景不常,國內因連續幾年的高產量收成,蝦池的水質環境嚴重優養化,加上遭到疾病的重擊,屬於無脊椎動物的蝦類在缺乏免疫系統的保護下全軍覆沒,台灣養蝦業也在一夕間崩盤。

老闆蔡富州正在捕撈白蝦上岸

據農委會漁業署統計,2020年台灣國內蝦類年產量約2萬公噸,貿易出口僅2,072公噸,進口量卻高達58,605公噸,產量明顯連國內需求都滿足不了,更遑論外銷出口,相較於過去的輝煌已望塵莫及。近年來,養殖蝦業集中於亞洲地區,占比高達80%,雖然創造了高經濟效益,但各國也深知其所挾帶的環境生態與科技能源等問題,都將成為未來永續發展的重要關卡。

「魚蝦混養」,讓自然循環成為養殖助力

魚蝦混養是近年戶外養殖漁業的趨勢,吳偲蓉提到,目前他們也嘗試在蝦池中飼養吳郭魚及虱目魚,混養的白蝦活動力會明顯增加,整體的水質與土質環境也會有明顯的改善。混養池中的蝦類以魚飼料的殘餌及糞便為食,其糞便產生的無機鹽經過光合作用下製成有機物,進而促進池底藻類等浮游植物生長,以此淨化調節水質,提供魚蝦健康的生活環境。

魚蝦混養示意圖

蔡富州也發現,因為物種的多樣性增加,池內的水質、土質等整體環境開始逐漸取得一個穩定平衡。戶外池容易受到氣候、溫度、海水鹽度等外在因素影響,但在多元物種共存之下,除了能互相提高代謝率以對抗來外來挑戰,更能有效提升整體生產量,創造互利共好的循環。

「水果酵素」,是永續環境的智慧法寶

在調節環境上,許多漁民也會搭配光合菌、益生菌等化學配方來淨化水質,起初五支龍試盡了各種方法,但都無法獲得明顯成效,後來與黃小修老師討論後,開始嘗試使用天然酵素,夫妻倆四處到主打天然水果的飲料店搜集鳳梨、柑橘等果皮廢棄物,運用自然發酵方法,萃取其汁液直接入池,天然的精華帶著清甜的酒香,剩餘的果皮殘渣則繼續曬乾打粉餵養魚蝦,沒想到如此友善的循環養殖,反而大幅提升了白蝦的活成率。

吳偲蓉就分享到:「酵素本身就是一種益菌,可以改善整個養殖環境,戶外土池維持不易,要讓水質和藻類保持良善循環,蝦類進食後自然能維持腸道健康。」五支龍的白蝦隻隻肥美,蝦殼清澈透光的程度堪比室內養殖,因為吐沙完全,在料理前也不必特地挑除蝦腸。

五支龍的白蝦已可堪比室內養殖蝦(吳偲蓉/拍攝)

其實這一路已耗費將近三年時間,才有辦法換得今日自豪的成績,蔡富州認為,每種配方其實因池而異,並沒有絕對的效力好壞,而是必須依照各蝦池的環境水質等因素才能做選擇,因此除了一試再試,別無捷徑。

科技與人性的養殖方法,存在著說不出的落差

創立五支龍水產的這兩年,夫妻倆不斷透過學理與經驗的磨合,找出最合適的養殖方式。他們認為水產養殖最重要的是敏銳的觀察,發現狀況就必須即時因應調整,現代科學養殖雖然一切靠電腦精準化判讀,但整體口感與色澤卻始終與傳統人工養殖有落差,尤其近年廠商為鼓勵加蓋太陽能板,魚電共生下的蝦因全年照射不到陽光,落差也越發明顯。

致力友善養殖的五支龍,深信友善土地才能友善自己

友善養殖這條路不好走,在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若我們從反思環境永續的角度,朝科技與生態共存的目標努力,或許更有機會讓台灣在國際市場中作出區隔。

參考資料

陳秀男(2016)。放下草蝦王國的口號,面對臺灣蝦類養殖產業的未來。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20)。民國109年漁業統計年報。
李武忠(2020)。台灣 回不去的養蝦王國。民報
SUNNY HOUNG(2019)。魚蝦混養池的養殖效益大提升。facebook

回到文章列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