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焙茶過程,就像是為素描圖稿增添色彩,我們藉此修飾茶的風味,並提升香氣與滋味。」一間磚紅色老屋坐落在嘉義縣六腳鄉,緊鄰著兩層樓高的新式建築,綠色植株在門口由深至淺擺放,引領著我們往裏頭探去。最後,在幾盞吊燈的光影之下,是焙茶師張瑋與顧客品茶的所在。
一腳踏進茶行,開啟漫長而精彩的焙茶旅途
從大學開始學習茶藝課程,畢業後前往台北茶館就業,也曾經駐留新竹拜師學藝,累積數年經驗,張瑋習得一身製茶與烘茶技術,隨著一杯杯香醇而滑順的茶飲端上茶席。
選擇在2022年回鄉創立焙茶工作室,憶起當初接觸台灣茶的經過,張瑋緩緩說道。大學時期因緣際會之下踏入茶行,便開啟了一條漫長而精彩的旅途。家族從事畜牧業的他,靠著自己對茶的求知慾,一頭栽進茶產業的鏈結裡,並在此脈絡下,找到了極力追求的方向——成為一名焙茶師。
原料如同圖畫草稿,牽動著一杯茶的好與壞
若說焙茶是為圖稿著色,毛茶原料作為圖稿基礎自然重要。「挑選茶時需要確定烘焙時間與屬性,是否可以達到自己的期待。」張瑋詳細解釋,焙茶流程並無法改變茶葉本身的結構,在有限能力之下,除了仰賴焙茶師的專業技術,嚴選品質優良「原料」同等重要。
實地尋找茶葉原料,跑遍台灣各地茶產區,品嚐著一杯杯茶款,拜訪過一間間茶館,舌尖上數不勝數的氣味,逐漸為焙茶師培養出敏銳度,張瑋更在與茶農交談中,進一步瞭解田間管理與製茶工藝。探究前端製茶環節,是為了深入認識茶葉特性,以利於後續焙茶流程;而精心篩選茶葉原料,穩定焙茶風味,是張瑋對自我期待的追求。
萬中選一,只為追尋理想中的「茶香」
張瑋說道:「每一次焙茶都是一種經驗,也是一種結果。」有鑑於茶原料因著氣候、環境、製程等因素而有所差異,即使是同一批茶葉,也並非能依循著同一套流程烘製,焙茶師必須不斷地嘗試與調整,才能將自己屬意的味道浸入杯中。
茶包使用台灣茶原葉研磨,打破大眾對於焙茶時多採用茶角、茶末製作的印象,張瑋透過焙法,引領出茶的靈魂。一杯茶,濃縮著一整個產業的故事,從種植、製茶、烘焙至沖泡,四溢口中的茶香,正極力訴說著台灣茶文化。
焙法細膩而繁複,一層一層刷上色彩
瞭解過猶不及的道理,焙茶時分批著色,是一種慢工出細活的展現,深怕一個差錯,便可惜了千辛萬苦尋得的茶葉。烘製完成後,焙茶師會將茶靜置一些時日,並仔細端詳它的新鮮度、香氣、口感等細節是否足夠穩定。歷經層層工序,再為茶葉層層上色,張瑋一邊沖泡著帶有琥珀色澤的東方美人茶,一邊說著:「這些過程蠻有意思的呀!」
在張瑋堅定的眼神之中,流露著他對茶的熱愛,啜飲著花香、果香、蜜香,觀察茶的每一種型態變化。剛以熱水沖泡的茶葉正在舒展筋骨,色澤隨著時間流逝由淺至深,磚紅色老屋裡飄散著淡雅茶香,張瑋將自己對茶的理解內化轉譯,再藉由「焙茶」持續推動台灣飲茶文化。
-
拾間專區|張瑋焙茶 焙茶包綜合組 嘉義六腳NT$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