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欣諼
翠綠的牛蒡葉覆蓋住整片廣袤的農田,如波浪般微微捲起的葉緣與清晰可見的葉脈就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藝術,而延伸至地下的根部則是吸飽了大武山水的牛蒡。葉片在密集生長下彷彿形成了一片碧綠海洋,甚至不知情的人還曾將這裡誤認成荷花田呢!

適地適種,深根種植讓口感更扎實
大力蔘牛蒡的歷史可追溯回日據時代,當時日本人在台尋找適合種植牛蒡的地區,而屏東歸來的土質與氣候雀屏中選,讓這裡成為了牛蒡的故事起源。在傳統印象上,人蔘被視為高級、上等的補品,種植在歸來的牛蒡與人蔘的特性相似,因而得名為「大力蔘牛蒡」。


植物的根系依據其生長深度可分為深根、中根、淺根,因歸來的黏板層土排水性相對較差,牛蒡表皮在保持濕潤的狀態下會更為細嫩,並且因土質堅硬,要讓牛蒡變得有力、扎實就需要以深根種植,讓機器在播種前先鬆土至地下一米左右。王淑惠舉了個貼切的比喻:「我都把我們的牛蒡比作放山雞,因為牛蒡需要自己努力扎根,汲取土地的養分,所以種出來的口感會更香更結實。」

看天吃飯,從種植到收成的細心守護
十月種植的牛蒡本該在三月時收成,但因為今年氣候的影響,讓整個收成都延後了近一個月,王淑惠無奈地說道:「今年可能要四月初才能採收了,因為去年直到十一月還有颱風,原本種下去的牛蒡都泡水了。」來不及排水的情況下,損失了一批的心血。

雖然一年只種一季,但牛蒡的種植、採收到後續處理卻需要十分謹慎。農場採有機種植,不使用農藥,因此都是人工除草。在草根與種苗同時長大時,就會開始除草,除到葉片覆蓋田溝時,仍可能有野菜類植物竄出,這時就需要人工一根一根拔除,所以到產季前都需要來巡田。

而在採收期間更是從清晨忙到夜晚,王淑惠說道:「採收期為了要盡快收成,早上五點多就會來採收,晚上將牛蒡清洗完後再冰入冰庫,不然怕梅雨季下雨,土壤潮濕,機器就無法鬆土了。」而牛蒡採收後須保存在一度左右,避免冷度不夠而發芽、腐爛。
不只生鮮!品嘗牛蒡的多元風味
農場擁有自己的有機加工廠與初級加工廠,因此除了販售生鮮牛蒡外,還有兼做牛蒡煎茶、牛蒡細麵和牛蒡香鬆。王淑惠擔心許多人和她一樣,喝了一般的茶類容易失眠,因此將牛蒡烘焙製成茶包,口感與傳統茶葉不同,嘗起來帶有淡淡的泥土氣息與牛蒡的清香,無論是單喝或是加入牛奶都別有一番風味。


在傳統產業逐漸式微下,這項作物也讓越來越多人感到陌生。在大力蔘牛蒡合作社的努力與創新下,為牛蒡的故鄉注入了新血,只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歸來這片土地,始終能培育出優質的牛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