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木耳寮位於嘉義縣中埔鄉石硦村的籐寮聚落,順著蜿蜒的山路前進,會經過幾座被黑色網布覆蓋的網室,我們抵達袁家,眼前停擺的機械像是來到凍結的時空,聽著老師傅袁振華說著曾經的盛景,我們憑著想像彷彿也感受到了當年炊房出爐的蒸氣依舊沸騰著。
曾經的木耳生產盛景,至今仍記憶猶新
袁振華人生的大半年華都在網室中度過,談起年輕時期在表哥家做學徒的經歷,一眨眼也過了四十餘載。民國七十年,他帶著學成經驗回到山中自闢木耳寮,與家人一路打拼,到後來為了提高品質而決心投入太空包的生產,從經驗中不斷改良與嘗試,一步一腳印都是為了種出更好的黑木耳。兒子袁國欣仍記憶猶新地分享到:「當時殺菌的貨櫃(炊房)一天最多可做到八千顆太空包,每逢生產季,都需要全家和工班一起連夜參與趕工。」
選擇在山區種植是因為夏季白天氣候涼爽,即使是傳統網室,在群山的調節下也能生長出品質佳的黑木耳。當時袁家的太空包完全由自家生產,在木屑、菌種與養分都擇以高品質的堅持下,收成產量順利地節節高升,因為補足了平地夏季氣候過熱無法栽種的生產缺口,銷量也連年蒸蒸日上。
時代的現實,是它永遠不等人
但老經驗的堅持仍敵不過時代更迭的考驗,隨著現代化恆溫空調的網室在平地遍地開花,以及中國乾木耳的進口,本土的山區木耳逐漸喪失曾經的優勢,加上近年推行太陽能發電,為鼓勵參與農電共生,許多農民選擇在太陽能板下種植木耳,在銷量重創下,過去僅仰賴中盤商批發的袁家在三年前只能忍痛將生產機械暫時停下。
嘗試改變,帶著舊精神繼續前行
六年前袁振華選擇將產業傳承給兒子,袁國欣面對傳統經營的困境,大幅減少了原有的生產規模,也開始利用這段休息沈澱的時間嘗試除了種植以外的可能。除了將過去的招牌商品「養身黑木耳露」進行包裝與調味的升級,與妻子兩人更嘗試在菜市場承租攤位挑戰自產自銷,除了木耳與菇類,也開始做起水餃、饅頭等手工產品,穩穩累積著更廣的客群。袁國欣不疾不徐的經營方式,彷彿在說著:「既然走不快,那就慢慢來吧!」。
雖然停下了腳步,但袁振華時不時還是會將挖土機發動、將製作太空包的機械上油,心裡總期待著哪天還能再重啟生產線。或許與兒子的經營作風有著天讓之別,但滿腔的熱血,在袁家的老智慧與新精神之間,也正共存並持續前行著。
-
拾間專區|手工熬煮黑木耳露 嘉義中埔NT$ 70 – NT$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