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菜脯蛋、便當裡的辣菜脯、肉粽中的菜脯丁……,菜脯(蘿蔔乾)與日常的關聯是如此緊密。在記憶裡,阿嬤的床底下總會藏著幾桶黑色老菜脯,紅蓋子下會墊張略帶灰塵的塑膠袋,偶爾拿兩條出來,就能燉出一大鍋雞湯,那些早已想不起是放了二十還是三十年的老古董,原來全是貨真價實的黑金寶。
全國最大菜脯產區,加工、鮮吃品種大不同
許多人不知道,嘉義布袋是國內最大的菜脯加工生產地,根據布袋鎮公所資料顯示,過去在極盛時期,總產量佔全台90%。因此位在生產重要重鎮的東港里,便在成立發展協會及社區合作社之初(民國107年),決定將如此重要卻顯為人知的在地特色發揚光大,進而將品牌命名為「好呷覓」。

加工與食用的白蘿蔔品種不同,通常加工做菜脯的會選擇尺寸和纖維較粗大的「粗矸型」品種,俗稱「青頭仔」;而社區為了讓口感更細緻易嚼,特選來自高雄美濃的「白娘蘿蔔」品種,承租鄰田向合作社社員契作生產,在每年的9月份種下,經過45至60天的生長後,便可獲得製作菜脯的新鮮原料。

協會工作人員林渝捷分享:「以前在盛產時,整個村子的地面幾乎都會被曬滿了蘿蔔。」周邊地區不乏有許多數十年的老加工廠,在地契作的面積都動輒數十公頃。為採收方便,田區內時常都會出現一根根蘿蔔被砍頭的畫面,但也因成熟度不一,通常在工廠收成後被淘汰的格外品,都會引來社區居民的撿拾,惜物再製成家常菜脯。

黑金老菜脯,越陳越珍貴
傳統菜脯乾製作的日曬時間大約是5至7天,經過時間的存放會慢慢呈現褐色;而所謂「老菜脯」則是發酵時間需達8年以上,本體會逐年呈現深黑色,時間放置越長,香味越發濃郁,最適合燉湯使用。林渝捷提到:「市面上若見一些淺米色的『年輕菜脯』,也許是日曬不足或經人工漂白、浸泡防腐劑所致。」

長輩的口袋中,總有一帖「老菜脯治咳嗽」的偏方,蘿蔔在本草綱目中本就具備化痰功效,研究也顯示,蘿蔔乾可抑制某些路徑的發炎產生,在在證明了先民的智慧。黑金是越陳越香、越有價,目前合作社所販售的老菜脯幾乎都是十年以上的珍貴產物,因此社區每年的例行工作都得儲藏新的一批菜脯,才能為十年後備好庫存。
傳承經驗與人情,共創社區「好呷覓」
快手切蘿蔔是社區長輩們的絕活,一條條親手切的菜脯帶著滿滿人情味,人工製作、無法量產的珍貴,便是「好呷覓」的品牌價值所在。社區在發展產業的同時,希望能善盡社會照顧責任,因此長照據點裡的長輩們都共同參與著商品生產的工作,林渝捷分享:「以『老有所用』的概念陪伴長輩,他們也能從勞動中獲得成就,延緩退化。」

布袋的菜脯產業發展將近百年,許多長輩總愛分享自己兒時在菜脯工廠的回憶。合作社的產品製程由幾十年來的經驗堆砌而起,延續著古早味,也因應現代飲食習慣進行改良,延伸發展菜脯雞湯、瓜仔脯等商品,社區珍貴的文化資產,也在幾代人的傳承下,透過品牌被更多人認識。

參考資料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菜脯留香第一庄。https://budai.cyhg.gov.tw/cp.aspx?n=202
林承義(2020)。蘿蔔乾與老菜脯的成分分析與生物活性之評估。﹝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y9b79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