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朵黃花精神抖擻地綻放於茂密的枝葉中,那是孕育生命的起點,授粉後子房會開始膨大,採收時節又胖又長的絲瓜將垂掛在與人等身高的棚架下,筆直的身形是農民最引以為傲的戰績。
平凡絲瓜產量高,收成可達三個月
絲瓜俗名稱作「菜瓜」,直覺聯想是在盛夏時節阿嬤餐桌上的料理常客,清炒絲瓜、絲瓜蛤蜊湯……,簡單的料理方式就能吃出絲瓜的爽脆甘甜。絲瓜屬於長日照作物,許多中南部的傳統農家喜歡在菜園裡搭建簡易的瓜棚,在產季時只要收成上幾條,便是接下來餐餐必備的家常菜。
一般而言,絲瓜產季長達三至三個半月,雌花在開花後十至十五日為採收適期,完整產季約可分為六至七期,其中又以第二至四期為最盛產階段,每年可兩作。既定印象會認為絲瓜是屬於容易管理的作物,才會頻繁出現於農家,但問起絲瓜專業種植的農民,卻發現原來沒有想像中簡單,農民羅國強提到:「肥分與微量元素的管理很重要,量多量少都會影響果實是彎或直。」追肥的頻率、用量,甚至是日照的長短與溫度,在絲瓜田裡每一環都關乎著收成的好與壞。
中埔絲瓜赫赫有名,標緻綠寶寶價錢好
根據農委會(2021)統計,嘉義縣絲瓜年收量全台第三(約6,460公噸),僅次台南市與南投縣,其中以中埔鄉為最主要產區。近年在相關農政單位的積極推廣下,縣內年收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除了穩定生產、提高品質,也致力發展絲瓜水、面膜等延伸產品,提高農產價值。
「說實話絲瓜在傳統市場是很便宜的東西,如何靠品質抬高價錢是一門大學問。」農民陳銘文分享,絲瓜農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不是吃早餐,而是先看今日的拍賣價格,絲瓜生長是一夕之間,為了符合市場需求,圓筒型絲瓜不只要長得直,通常也會盡可能維持在14公分左右,因此都得早晚採收,才來得及在最好狀態下收成。
15公斤的紙箱上印刷著可愛的「綠寶寶」,條條穠纖合度的絲瓜排列於內,絲瓜交貨後會載往北農,在隔天清晨拍賣後便會進入各式通路,農民陳銘文分享:「掛著『綠寶寶』的紙箱是招牌,在台北一市、二市是非常受歡迎的。」因為維持著一貫優良品質,許多客人寧可多花錢也要指定這來自中埔的綠寶寶。
詭譎氣候反應不及,絲瓜產量僅剩三成
園裡的鮮綠是新社品種的絲瓜,相較於傳統絲瓜更顯細長,皮脆肉嫩的口感是市場中的人氣王。但雖說眼前掛著的絲瓜已不算少數,農民葉美惠仍無奈表示:「今年因為氣候驟變,產量足足少了七成以上,產期也明顯縮短許多。」
連日雨季還不成問題,但忽冷忽熱、乎乾乎雨的多變天氣才是農民最害怕的,水分和溫度讓絲瓜來不及反應,就容易有裂果問題的產生。近期農業研究單位也開始針對今年的災害狀況進行討論,詭譎氣候無力回天,只能期許相關調查能夠改善品種或種植管理方法,以因應未來更加無法預測的明天。
參考資料
行政院農委會(2009)。農業主題館-絲瓜。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index.php?id=79
微笑台灣(2020)。純淨珍貴絲瓜天然原液 造就中埔鄉「綠色奇蹟」。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