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欣諼
手中捧著一顆顆圓潤小巧的帶殼龍眼乾,外殼像是被時間烤得焦黃的陶土,粗糙中帶著細微的紋理。剝開後,紅褐色的果肉彷彿是顆保存夏日果香的琥珀。

而荔枝乾的外殼則是佈滿尖挺起伏,剝開後的果肉帶著紅褐色的高級色澤,像是將荔枝獨有的高貴氣質鎖進時光裡,將短暫的季節化為可以久存的甘甜。


一段果香的傳承,嚴選在地優良品種
位於台中霧峰的荔之甘果園以種植龍眼與荔枝為大宗,因考量到人力和品質穩定度,主要以販售果乾為核心。印在果乾包裝袋上的「張春夏」一名,則是取自第四代接班人張丹鳳的父親,也是品牌的開創者,象徵著世代的傳承與創新。

荔之甘栽種的龍眼品種為甜度高的「粉殼」,同時也是霧峰最盛產的品種,主要特色是熟果時外殼的果粉明顯,果肉很飽滿Q彈,甜度可達到20度以上。而荔枝的品種則是選用中晚熟型的「糯米荔枝」,其肉質細緻、香氣濃郁,張丹鳳認為此品種加工後的口感與風味最佳,因此至今仍持續使用它來製作果乾。

從栽培到收成,果園管理有規律
沿著陡峭的山路前行,放眼望去,一棵棵茂密的龍眼樹將山坡鋪滿了綠意,另一側則能眺望整片山景,在果園內便能將遼闊的天地之美盡收眼底。在一邊介紹下,張丹鳳也熱情地讓我們體驗摘採龍眼:「會建議不要整串採,挑選成熟度比較高的先採,在枝條差不多五公分處直接用手折斷。」摘採後,也讓我們現場品嘗龍眼的鮮甜。

為了分散風險,果園同時栽種荔枝與龍眼,並因應加工需求進行精緻化管理,比起追求高產量,更注重果乾的品質。糯米荔枝的採收期大約在國曆六月二十左右,而粉殼龍眼則落在立秋前後,產季剛好相差半個月,不僅能延續果乾的製作,也讓農事多了一點喘息的空間。

獨特繁瑣的加工程序,只為留住熟果的原味
喀嚓、喀嚓……
一踏入加工廠,最先聽到的便是工作人員不斷修剪龍眼的聲音,接著會看見一顆顆的龍眼被送入烘乾機內進行至少三天的初步乾燥。直到水份被去除七、八成後,會使用選別機進行選果,最後才做柴燒烘焙。對於自家的龍眼乾製程,張丹鳳用了個很生動的比喻:「有些人怕柴燒味太重,所以我們改成兩段式烘焙,既能保留果實的原味,又帶點淡淡柴香,就像咖啡的淺、中培。」


而荔枝乾在製作程序上卻略有不同,由於荔枝的殼很薄,不適合重複一直翻攪,因此在鮮果採收後就會立即進行選果分級,並只有經過一次烘焙。
特別的是,每顆荔枝乾的籽大小並不一定,單一種植糯米荔枝品種時,焦核率較高。籽大時果肉較薄,籽小時相對較厚,但風味其實沒有差別。張丹鳳笑說:「大小籽是荔枝最天然的特性,我們沒辦法控制。」她甚至現場示範,憑果型來推測裡面籽的大小,讓大家充滿期待地剝開果殼。

在荔之甘果園,果乾不只是果實的延續,更像是時間的書籤,把夏天收藏起來,在冬日裡依然能嚐到盛夏的甘甜。
參考資料
- 農業知識網:粉殼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