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05

23

2025

種出不一樣的菇!金花菇研所從農業廢棄物推動「食菇教育」

走進台灣中部淺山,一間間菇廠靜靜佇立,帶著一絲涼爽隱身其中。菇廠裡,剛探出頭的香菇嬌小可愛,彷彿還帶著一點羞澀。不過片刻時間,它們便悄然長成,隨時可以收成的模樣。

Dsc02196
菇廠裡,透過太空包栽培的香菇正在生長。

九成香菇出自台灣中部,台中與南投成為產業重鎮

事實上,台灣菇類產業有著百年歷史,從早期段木栽培香菇開始,到1970年代中期問世的太空包栽培技術,香菇一直是台灣人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的食材之一。由於菇類生長需要仰賴10度左右的晝夜溫差,許多菇農選擇在氣候涼爽的中部山區設立菇廠,尤其以台中市與南投縣為台灣菇類生產的主要重鎮,兩縣市合計佔全台香菇產量近95%。

香菇產量統計
台灣各縣市香菇產量長條圖(合計段木香菇、太空包香菇產量)

金花菇研所創辦人歐晉豪說道:「其實,太空包栽培技術最早就是由台灣研發出來的!」目前台灣市場已有超過九成的香菇採用太空包栽培,傳統的段木栽培則僅在部分原住民部落與客家族群中零星延續。

金花菇研所-從親身體驗推動食菇教育

「我們一直希望能讓消費者更深入了解台灣菇類產業,因此近年來積極推動食菇教育。」歐晉豪懇切地說道。身為農一代的他,自2014年開始栽培金花蟲草,隨後逐步擴展菇類產業,從設立菇廠栽培黑皮雞肉絲菇,到2024年成立「金花菇研所」持續推動著食菇教育。

Dsc02211
金花菇研所創辦人歐晉豪正在介紹南投菇廠的環境。

歐晉豪嘗試使用農業廢棄物(如竹材廢料)重複利用於菇類栽培,更曾實驗以咖啡渣、酒糟等各式創新素材種植猴頭菇。這些農廢料富含纖維素,有助於菇類在生長過程中的分解與吸收,歐晉豪希望透過重複利用農業廢棄物,實踐環境永續的理念。去年,他更在嘉義水上仙草節中,以仙草渣作為「菇土」,不僅栽培效果良好,也讓現場的民眾樂在其中,親身體驗「食菇教育」的樂趣與價值。

Dsc01954
金花菇研所利用竹材廢料作為太空包的原料,期望達到環境永續的理念。

打造菇類生長環境,因地制宜進行栽培

除了在南投菇廠進行主力栽培外,金花菇研所也在台南據點嘗試培育一些珍稀菇種。由於菇類依照品種特性不同,各自擁有適宜的生長條件,歐晉豪依據當地環境選擇適合的品種進行栽培。在栽培過程中,除了需要掌控溫度、濕度與光線這三項基本條件外,太空包所使用的「原料」更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若原料品質不穩定,則會影響菌絲發展與菇體生長。

Dsc02374
菇廠通風透氣,使灑水時水氣得以均勻分布。

走進菇廠,菇農正俐落地翻動一籃籃太空包,偌大的廠區寧靜卻充滿節奏感。每一次「翻包」,都是為了刺激菌絲再次活躍生長,就如同靜謐的空間裡,蘊藏著生命正悄悄萌芽。

Dsc02329
走進菇廠,菇農正俐落地翻動太空包做「翻包」的動作。
Dsc02315
「翻包」目的在於透過「震盪」刺激太空包裡的菌絲再次生長。

「未來也會積極邀請各地農友一起合作,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方式,讓農業變得更加多元和豐富。」歐晉豪串聯不同領域的農友,共同研發創新商品,例如與善化的辣椒農合作推出辣醬,與魚池的碧玉筍農一同開發黃金泡菜筍等,期望為傳統的菇類產業注入新的生機。

參考資料

推薦商品

分享文章:

回到文章列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