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欣諼
今年的雨後春筍,彷彿是山林捎來的告別信。
藏在雲霧與泥土之間的轎篙筍,是嘉義縣獨有的珍味,更是阿里山的主要作物之一。因高海拔的優勢,使其口感更加細嫩,然而這樣的好滋味卻將只能在回憶中尋找。

里佳藍色部落的主要作物,僅出現在春季
里佳部落屬於阿里山達邦部落群之一,遠眺時,一望無際的藍天與山景融為一體,因此也被稱作「藍色部落」。里佳藍色部落以合作社的形式創立,主要種植轎篙筍與茶葉,並擁有自己的筍廠與茶廠,讓採收完的轎篙筍能夠直接送進廠內清理與加工。
轎篙筍的產季落在四月到六月,尤其以五月的產量最多。以往會在四月底採收,但受氣候影響,今年降雨較豐富,讓一支支的轎篙筍提早探頭出來,採收工程也因而提早開始。楊啟川也補充道:「產季時我們幾乎會每天採,像這種冒出頭的筍子長得速度非常快,下雨的話一個晚上就能長將近一尺。」因竹筍的生長速度極快,為了避免長成竹子,需要一直砍斷,讓筍點繼續冒出,才能繼續採收。

採收過程大公開,口感維持有撇步
踏入竹園,一支支冒出頭的轎篙筍,在眾多高聳的竹影旁顯得格外精巧可愛。楊啟川拿起彎刀向我們示範如何採收與削皮:「我們採收時會先削一刀,殼的尾部綠色那節表示是硬的部分,削掉後就可以直接剝皮。」身旁一袋袋的茄芷袋裝滿剝好皮的轎篙筍,採收完畢即可直接讓貨車載運至加工廠做殺菁。


為了維持口感,採收完的轎篙筍必須馬上蒸煮殺菁。楊啟川也貼心地叮嚀:「殺菁完後會是很漂亮的黃色,但要盡快食用完畢,不要照射到陽光,否則黃色很容易退成全白的。」合作社目前是使用蒸氣鍋做殺菁,筍廠內有五個鍋爐,以往全盛時期還會發生「塞鍋」的情況,全部鍋爐同時煮,仍不夠應付這龐大的需求。

山林變色,轎篙筍瀕臨生存危機
然而好景不常,這份生長於嘉義的獨特珍味卻即將步入歷史,帶著曾經的美好,消失在春雨中。楊啟川的眼神藏著不捨,卻只能無奈地說道:「近年病蟲害從高海拔傳播下來,導致許多竹林都逐漸枯黃、病死,我們這幾乎只剩一兩戶還有種植,明年可能就沒有轎篙筍了。」關於病蟲害目前仍未找到解決方法,並且已經有往低海拔蔓延的趨勢,農民們只能開始轉作其他作物。

里佳藍色部落的竹園全靠天然種植,沒有刻意放肥,因竹園的規模浩大,甚至連水分都只能由上天賜予。也正是因為這份自然所帶來的鮮甜,讓人對這一味充滿記憶。我們無法阻止一種滋味消失,但我們能記得它來過,記得它曾如此鮮明。趁春天還沒離開,嘗一次只屬於嘉義的甘甜吧!
參考資料
- 農業部農糧署。按呢呷正著時,筍友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