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義東石的鰲鼓溼地森林園區內,隱匿著一處靜謐且恣意的海岸風光─向禾休閒漁場。這裡結合了豐富的環境教育與休閒遊程,場長蔡恭和帶領遊客在這片海域中,體驗海藻採收、清洗與料理的過程,並深入了解海藻的價值與故事。
海藻是什麼?來自海洋的蔬菜
「海藻其實就像水果或蔬菜一樣,是一個統稱,細分起來,還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場長蔡恭和笑著解釋。海藻依照大小,可分為「微細藻類」與「大型藻類」,而肉眼可見的大型海藻主要包括綠藻、褐藻、紅藻以及藍藻四大類。
- 綠藻
通常生長在較淺的海域或潮間帶,當退潮時常會露出水面。顏色大多呈現鮮綠或墨綠色,俗稱海葡萄的蕨藻即屬於綠藻之一。 - 藍藻/藍菌
舊稱藍綠藻,現在已被重新歸類為細菌域。主要分布在陸地上有機質較為豐富的淡水環境中,常見的種類包括髮菜和螺旋藻。 - 褐藻
作為海藻中體型最大的一群,大多分佈於溫帶海域,因為台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交界,因此不利於大型褐藻生長,較常見的種類有馬尾藻、網地藻。 - 紅藻
通常生長於漲潮線以下的岩石或較深的水中,相較於綠藻和褐藻,它的體型較小。台灣沿岸擁有多樣的紅藻種類,而向禾休閒漁場主要養殖的「海底龍鬚菜」便是屬於紅藻家族的一員。
台灣海藻產業的挑戰,飲食習慣大不同
台灣海藻大多仰賴進口,而最大的「陸地魚塭海藻養殖區」位於雲嘉南濱海地帶,其中東石地區更是最大的養殖場之一。向禾休閒漁場秉持生態多樣性的原則,採用無毒無藥的方式進行養殖,並且以「海底龍鬚菜」作為主軸,陸續研發各式各樣的海藻商品,包括:海藻餅乾、海藻鳳梨醋、手工皂、清潔劑等等,為市場提供多元選擇。
然而,海藻產業的推廣並不容易。隨著以大型海藻為飼料的九孔鮑魚需求量逐漸下降,海藻在台灣市場上的需求也大幅縮減。「台灣人並沒有食用海藻的習慣,因此在販售上變得十分困難。」蔡恭和緩緩說道。
儘管如此,蔡恭和並未因此放棄。他認為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環保意識的提升,海藻的價值將漸漸被認識。除了作為飼料,他也探索海藻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希望能發揮海藻的潛力,創造更多的市場機會。
海藻採收──繁複又精細的工法
「洗、曬、洗、曬、洗、曬……整個過程全是人工操作,最後磨成粉的產量可能只剩下原來的十分之一。」藻農在採收海底龍鬚菜後,需經過一段繁複而漫長的過程,歷時七天人工挑選雜質、反覆清洗及曝曬,目的在於去除腥味。色澤呈現暗紅的海底龍鬚菜經過洗滌,逐漸褪去原本的色彩,變為淡黃棕色。
海藻價值─永續環境的功臣
「我一直希望能將海藻產業發揚光大。在養殖方面,藻農只需引進少量海水即可飼養海藻,減緩嘉義濱海地區過度抽取地下水的情況。我希望能朝著友善環境的方向前進!」蔡恭和談著自己對海藻產業的願景與期許。
海藻相比陸生植物更容易種植,因為它不需要灌溉或使用化學肥料,養殖方式低碳、低電,自然成為永續環境的重要功臣之一。除了可以作為動物飼料和燃料外,越來越多的海藻食品也開始進入市場。
從養殖、採收、處理到販售,蔡恭和精心打理每一個細節,並透過商品、體驗和遊程等多元方式,充分展現海藻的豐富價值。他將海底龍鬚菜的潛力轉化為具體的內容,並邀請更多人參與、認識海藻的多樣性與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