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依循著產業而生,如果連地方產業都消失了,那談何文化?」位處在綠油油的縱谷稻田之間,面前的花生湯是那樣純粹且美好,有別於電腦選的罐頭牛奶花生,濃郁的湯體中藏著綿密卻帶有口感的花生粒,那是手工熬煮六小時才有的味道,也是親身投入生產後,才能傳遞出的土地味道。
回鄉保存產業文化,卻一頭栽進了花生田
「美好花生」是鍾順龍與梁郁倫夫妻倆回到花蓮鳳林後創立的品牌,過去鍾順龍的家中其實並非以花生為業,本身在北部從事藝術工作,當時僅因惋惜著故鄉的產業風景逐日消逝,老母親炒花生的手藝也無人可傳承,於是兩人便毅然決然以「文化保存」的名義回鄉投入了農村的行列。
起初美好花生也僅是參與著收購、加工與販售的過程,隨著日子漸增,花生田裡放眼望去卻只剩七、八十歲的老農民,農村勞動人口不斷凋零,於是又是一股腦的衝動,這條自產之路一走就是13年。「十幾年的勞動經驗,慢慢也累積成了身體記憶的一大部分。」鍾順龍分享到,當時剛投入種植是什麼也不懂,幸好有經驗的農工還算好找,跟著前輩們邊做邊學,沒想到現在自己也成了產銷班的班長,連年管理著4公頃左右的花生田。
收成、日曬靠功夫,人力缺口成問題
東部的花生種植多屬一年兩收,目前美好花生主要以臺南選九號、臺南16號(黑金剛)以及臺南17號(花仁)三種品種為主,產品配合著收成狀況調整販售,除了自有生產外,同時也透過產銷履歷驗證向理念相同的農友契作,讓消費者能夠安心知道花生的生長管理過程。
但鍾順龍也提到東部種植的困境:「花蓮的名產是石頭,之所以採收成本高,是因為很常採收機一下田,沒半小時就攪到石頭故障了,要等待維修又是好幾天以後。」採收起的花生帶有水分,還得靠人工日曬後等待土塊雜質被剝落,才能送往烘乾機處理,也因此時常才會在收成的夏季看見在路邊整排享受日光浴的花生。
「越熱的時候得翻得越勤,花生才能乾的更快。」談起日曬又是另一門功夫,耙子有技巧地翻動著地面上的花生,夾雜的水氣會隨著高溫向上蒸散,不到半會時間就會搞得全身濕,但頂著豔陽還是得完成手上的工作,他也只能感嘆地說著:「在年輕農工的高流動下,技術性工作總是無法完整的交辦。」過去農村裡那份對於農作的責任感與自發性,似乎也隨著世代交替默默砌起了另一堵高牆。
風調雨順靠天吃飯,藝術來自土地的日常
土壤條件、風土氣候都是影響花生收成的關鍵,回到家鄉後,夫妻倆也才深感民俗祭祀中「風調雨順」的用意,「剛開始種植時一切環境根本無法控制,那早就不是『謙卑』,而是『自卑』的程度了。」梁郁倫提到,花生光是無風就容易因悶濕而生長困難,更遑論雨不順會帶來的影響,靠天吃飯的意義是到那時才真正深刻能體會。
真實的感受與靈感都真切來自土地,兩人著墨於攝影及藝術策展的投入也並未因農務而減少。梁郁倫分享:「對我們而言,回鄉並不代表轉換跑道,而是本體藝術工作的延伸,『藝術』並不是只能掛在咖啡廳做裝潢,眼前這些農村的生活樣態都是值得被呈現的。」因此品牌除了將藝術結合商品設計,也特別在店內獨立保留了一處藝廊空間—美好藝術,一年四季展出著來自不同藝術家的作品,那些過去在北部的專業與經驗並沒有被捨去,而是持續疊加成為了今天的「美好花生」。
-
拾間專區|美好花生油 花蓮鳳林NT$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