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之於嘉義,是一種緊密而無法割捨的情懷,當我們漫步在享有盛譽的木材之都,便能感受到專屬於小鎮的浪漫。穿梭於街坊巷弄間,一幢幢舊式建築映入眼簾,細瞧一番木造房屋,再順著木質紋理探究剖析,會發現裏頭蘊藏著百年歷史所遺留下來的痕跡,以及居住於此的人們努力生活的證明。
木頭之於嘉義,一段金碧輝煌的歲月
實際上,「木」與嘉義的不解之緣可以從1912年開始說起,當年嘉義至阿里山鐵路正式通車,掀起了阿里山林業的序幕。兩年後,譽為「東洋第一」的嘉義製材工場落成完工,集結當代先進的機械設備而形成產業聚落,就此展開一段金碧輝煌的歲月,關於木的記憶,更是嘉義人心中最深的感知。
當時,林業發展造就了許多就業機會,木材相關產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許多嘉義人在木的庇蔭之下成家立業,甚至家族致富者亦有,發展出獨一無二的市井風光。天時、地利、人和匯集於此,培育出許多技藝高超的木職人,他們各司其職負責著屬於自己的天地,有人精雕細琢著神像、有人大刀闊斧著傢俱,在不同師傅身上得以窺見不同光彩。
時代更迭演進,從興盛走向沉寂
根據統計顯示1949-1979三十年間木業在嘉義呈現成長曲線,雖然1963年阿里山禁止伐木後尚有新商家注入市場,仍敵不過大勢所趨,千禧年後多數木材商行紛紛歇業收場,這時期進駐市場者更是寥寥無幾,曾經興盛的木都光景在時代推移、興衰交替之中沒落沉寂。
隨著消費型態轉變,現代人挑選傢俱的選擇與過往大不相同,舊時木工師傅的訂單成了一張張說明書,我們僅要依循步驟即可自行組裝,市場機制對傳統木工產業影響甚巨。然而,當嘉義木業不再蓬勃、當時間帶走曾經光景,居住在此的木職人仍默默地傳承技藝,延續著木頭的餘溫,再為木產業開啟新時代的篇章。
木都風貌新篇章,木產業的推動與復興
百年木都所貯蓄的能量蠢蠢欲動著,除了木業相關人物之外,許多民眾也開始對嘉義木產業的推動與復興有所期待,透過多元的活動、展覽、課程…等形式管道,創造出民眾與城市對話的機會,一同從新世代的角度重新詮釋「木都風貌」。
有趣的是,近年社區大學也開始辦理相關課程,集合對木頭感興趣的學員們一同悠走在木質紋理之中,除了辨識木材之外,也理解這座城市之於木頭的鏈結。事實上,台灣森林資源豐富,海拔起伏滋養千萬樹種,然而,真正理解它們的人卻不佔多數,即使台灣人夯木頭,卻也容易陷入迷思之中。「早期挑選漂流木的方法僅透過氣味,有味道的拿回去,沒味道的就丟掉,這其實會錯失許多優質木材。」黃小修老師在木質材料與鑑別課程中,解釋著大多數人對於木頭的體認現況。
延續「木」價值,書寫嘉義人的故事
小修老師分享:「木頭存在於世上可長達三千年,從生長在土地上開始,再被人們使用,最後倒下腐化。」木頭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大至房屋、小至飾品皆可發掘它的蹤跡。雖然工業發展後木頭不再是製材唯一,卻不可否認從過去到現在,乃至將來,它的價值依然備受肯定,當我們細數著年輪一圈一圓,更無法忽視貯藏其中的學問與哲理。
享有木都美名的嘉義,正釋放著歲月累積的能量來回應這份肯定;保留於嘉義的木房屋經過修繕改造,裝載了現代人對於生活的想像與期待;木職人仍在一雕一刻之間,刻畫出屬於木都獨有的市景風貌;對木頭有所悸動的人們,也正透過自己的方式來延續木的記憶。
襯著蔚藍天空,木浴於街景浪漫,關於新時代的木都故事,正持續地被嘉義人書寫著…
參考資料
-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2018)。107年度嘉義市木業製材所清查計畫勞務委託案結案報告書。
- 鄧慧純(2023)。二通物語.木都風情 慢漫走回「嘉」。台灣光華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