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03

19

2023

當節氣轉換失調,農村裡發生了什麼事?

枯黃秧苗沉寂地浸在水中,經歷一次又一次低溫襲擊後宣告凋零,從今年國曆一月至二月下旬以來全台持續低溫,在寒流與強風的交替摧殘之下,寒害對部分地區之幼稻已造成嚴重危害。

Dsc 1228
嘉義朴子地區因寒害而黃化的幼稻。

1、2月寒流侵擾,一期秧稻損失慘重

根據農委會農業災情報告指出,112年1月下旬農業產物受到寒流侵擾,以臺中市 (占57%)、彰化縣 (占17%)、嘉義縣 (占9%)較為嚴重。其中,前五大受損作物為高接梨穗、秧稻、硬質玉米、蓮霧,以及枇杷,估計損失高達1億5414萬元。

札記圖表
112年1月下旬前五大受損農作物(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前往嘉義朴子水稻種植地區,插秧業者正忙碌地四處補秧,一叢叢健康而青綠的稻苗正為農田著上色彩,然而,鮮明畫面背後卻訴說著稻農苦不堪言的心聲。「前幾天才去幫一位稻農補秧,十幾甲的水稻翻了三次田,損失很大啦!」慶良秧苗場業者蔡麗華無奈地說著現況,而本起事件並非個案。

Dsc 1277
從早晨6:00開始,慶良秧苗場便四處奔波為受災稻農重新補秧。
Dsc 1267 2
補秧前後之對比圖。

在植物保護圖鑑系列一書提及,台灣水稻遭受寒害主要分為兩個情境,其一為中南部地區一期稻作生育初期,其二為北部地區二期稻作抽穗期。受到寒害的一期秧苗,葉面會產生黃化現象,根據寒害程度與時間長短不同由淺至深。因為低溫寒流多落在一、二月間,尚未茁壯的秧苗容易受到寒害影響而萎凋死亡或爛秧,成了今年農作物災情損失的元兇之一。

種植成本估算,現金救助遠不及損失成本

立春以後冬衣尚未收拾,早晨涼風依然刺骨,稻苗受到風寒,便停止生長,它們懷抱著希望被播入土中卻無緣長大,緊接著被下一批秧苗所取代。農民出身的朴子市民代表侯淵銘說道:「試算每分地插秧成本約1800元,再加上人工補秧一天1500元,一般來說,補秧三次,那一年就注定是賠錢了。」 (註:以每分地成本計算,稻苗NT$1200,工資NT$600,人工補秧NT$1500/天。)

Dsc 1350
朴子市民代表侯淵銘詳細解釋朴子地區幼稻損失的實際情形。

近期農委會陸續公告,二月下旬低溫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地區,範圍涵蓋雲林縣、彰化縣、桃園市等地區,並針對天然災害地區之幼稻每公頃補助4000元(每分地補助400元)。然而,依照上述種植成本計算,可得知補助金額遠不及損失成本,未獲補助的部分僅能由農民自行吸收。

除此之外,現行之救助機制並無法滿足所有情況。舉例來說,當災害發生時,若該鄉鎮未達救助標準,農民即使個人損失慘重,也無法受到保護。反之,即使所處鄉鎮已符合救助標準,也並非每一位農民都因災害而造成損失。

Dsc 1347
由北至南涵蓋桃園、彰化、雲林、嘉義等地區,皆有幼稻寒害事件。

推動農業保險,應對新環境的新解方

依據2005年至2019年統計資料顯示,臺灣農業平均每年因天然災害損失高達新臺幣124億元,而政府現金救助年平均為32億元,農民須自行負擔七成以上的災害損失,獨自面對多樣化的外在風險。

歷年損失
2017年至2021年農業天然災害損失金額(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有鑑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從106年起極力推動農業保險,農業保險法更於109年5月12日完成三讀程序,施行於110年1月1日,立意在於填補天然災害等因素對農、林、漁、牧業造成的損失,以減輕農民財務負擔。

當天災與事故頻頻對農作物造成危害,僅憑藉著現金救助似乎顯得財匱力絀。為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帶來的嚴峻挑戰,從政府、農民,直至社會大眾都應該嚴謹正視,共同打造更完善的農業環境。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看天吃飯的無常?農業災情損失不容小覷

回到文章列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