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欣諼
看著深褐色的豆粒順著掌心滾落,楊佩珍正俐落地將一粒粒赤小豆從豆莢中剝離。

在這片土地上,能夠看見協會的農民們種著各項作物,赤小豆、鵲豆、翼豆、皇帝豆、葛鬱金、薑黃、竹筍……雙眼還來不及捕捉前一種作物的模樣,土地另一頭又冒出下一樣作物,像是在翻閱一本鄒族人的田野日記。

以秀明農法為主,強壯之身種出健康之果
打手機鄒有機農業發展協會成立於民國八十五年,名稱有著鄒族語「健康、強壯」的含意。談起協會的成長之路,楊佩珍緩緩說道:「最初只是親戚兄弟姊妹幾個人一起種,因為那時候工作回來,看著這片山地,就想著,這麼好的土地,不做友善種植太可惜了。」從一開始只有家人一起投入有機農業,逐步擴展成現今的規模,種植區域不只侷限在阿里山這片土地,連平地與南投也都能看見協會成員耕種的作物。

作為阿里山第一個有機農業協會,種植模式更看重安全與健康,採用更傾向回歸自然的秀明自然農法。自然農法又細分各種派別,而秀明農法則在面對極端氣候時更加穩定。「我會選這個作法是想驗證老一輩不施肥、不噴藥也能種出好作物的智慧。」楊佩珍笑著補充:「後來發現我們的產量並不低,土地反而越種越健康,一塊地不需要休耕就能繼續耕種。」
山林間的原生種,部落祭典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踏入農田,枝條垂落的豆類交錯成一片濃密的綠意。楊佩珍指著眼前棚架上的作物說道:「這是鵲豆,泡水後煮熟,可以搭配豬肉或熬湯。在部落裡種得比較多,因為每年的生命豆祭都會用到它。」這裡栽種的作物都以原生種為主,不僅能復育阿里山的原生作物,也因為它們更能適應這片土地,生長起來更加穩定健康。

除了各式豆類,這裡也種植了族人世代相傳的原生種小米,金黃圓潤的外型有如土地孕育的珍珠,口感比起進口小米更濃郁香甜。小米在鄒族文化中不僅是食材,更是豐收與生命力的象徵,在七、八月小米成熟時,會舉行小米祭來感謝神靈的賜予。


從鮮蔬到加工,讓自然延續成日常滋味
在小狗的叫聲中,我們回到了協會的加工廠。看著一根根的竹筍正等著被削皮,楊佩珍介紹了起來:「這是箭筍,三四月的時候採,我們一採完後會馬上剝殼,在外面的大鍋爐煮。」這裡的作物種類繁多,連竹筍也占有一席之地,依照採收順序又分為箭筍、桂竹筍、石篙筍、麻竹,最後則是孟宗竹。

除了筍乾外,協會產出的加工品同樣種類繁多,一罐罐薑黃粉、被稱為天然太 白粉的葛鬱金粉,以及蔗糖塊等,宛如被保存起來的自然結晶。這些經山泉灌溉的鮮甜,在雙手的細心轉化下,化為生活裡最樸實的日常滋味。
參考資料
- 農業知識入口網:小米。
推薦商品
-
拾間專區|原生種小米|打手機鄒|嘉義阿里山
NT$ 200原始價格:NT$ 200。NT$ 150目前價格:NT$ 150。 -
拾間專區|日曬紅藜|黑牛友善農場|花蓮光復
NT$ 250原始價格:NT$ 250。NT$ 200目前價格:NT$ 200。

